大禹治水,究竟治理的是哪条河?
这个问题,可能很多人想都不想就会回答:黄河。但实际上,大禹治理的真是黄河吗?不是。我在某度上说过,大禹真正治理的河道,其实是淮河。
我国古代的地理观念有很大的误差。在汉末晋初的裴秀以“制图六体”明确地图绘制原则以前,可以说,整个中国都找不出一张完全标准的地图来,都或多或少有些误差。而在上古大禹时,这种误差更严重。
《先秦史·民族原始》里记载:
吾国古代,自称其地为齐州,济水盖亦以此得名。《汉书·郊祀志》曰:“三代之居,皆在河洛之间,故嵩高为中岳,而四岳各如其方。”以嵩高为中,乃吾族西迁后事,其初实以泰岱为中。
泰岱,即泰山。为什么以泰山为天下中心?因为古人认为,泰山即为“黄都”,也就是上古黄帝的居所,黄都之山就是“昆仑虚”,“其地望在天地正中”。所以历朝历代有很多皇帝要专门到泰山祭天,因为即使后世的地理认知已经有所进步,但泰山依然是人们精神中的天下中心。把泰山当成昆仑,这种认知在我国历史上持续了上千年。
又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记载:昆仑之虚……赤水出东南隅。
赤水即黄河。从上古到先秦,古先民一直认为,泰山即昆仑,昆仑(泰山)东南方向流过那那条河即黄河。大禹那个时代,这种地理观念更是深入人心。
今天再考察大禹治水的路线,就会发现,大禹治水的起点是在秦岭——淮河一线,他从这里出发,疏通水道,让河水顺利向东南流去。水往低处流嘛。
也就是说,大禹治水的起点就不在黄河处,而且路线越来越向东南方向偏移,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在安徽省蚌埠市西南找到“禹会村”遗迹。大禹把水引向了这里的天河湖,作为蓄洪防涝的保障之一。但是你想,在蚌埠,去哪里找黄河?
更何况,大禹治水最后是到了女山湖一带,而女山湖正是淮河支流池河过境湖。到了这里,离黄河太远,就更扯不上关系了。
但是,即使到了这里,治水的工作也还没有完成。因为这时首领舜就要过世了,他把首领的位置禅让给了大禹,大禹的工作被伯益接替。当大禹打算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儿子启时,怕伯益治水的成绩影响启的接任,于是又让启接替伯益治水,这个工程旷日持久,直到启当了天子,治水工程还在继续。
过去的书籍里,一般都会明确写着大禹治水治理的是黄河。但是到了今天,我发现很多书籍已经有所改变,不再写黄河,而是泛写为大禹治理洪水,比过去合理得多。想来有关部门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吧。
其实就像我曾说过的,得这么想,大禹凭什么去治理黄河?受现实条件所限,当时连青铜器都是宝贝,没有什么合适的工具,饭都未必吃得饱,这个问题大禹怎么解决?用爱发电?
后世科技更发达,技术手段更高,人力物力也更齐备,但是挖一条京杭大运河都要历经几个朝代。与之相比,大禹怎么在短短数年间,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,用最原始的手段把黄河水患给解决掉?
而且,如果真的是治理黄河,为什么所留下的遗迹却都在淮河附近?
从夏代的疆域图也可以看得到,夏之所在,正在淮河流域。如果大禹治理的是黄河……大禹疯了吧?放着自己领地上的水灾不管,跑到国外,到其他势力的地盘上给人家治水去?浪催的呀?
另外,如果说大禹治理的是黄河……那大禹没成功啊。既然传说里讲,大禹治水是成功了的,就更不该是年年泛滥的黄河了。
当然,这里没有贬低大禹的意思。传说这个东西就是这样,传来传去就会失真,这并不奇怪。而且,在上古时代,虽然只是治理淮河水患,甚至只是淮河的一些支流,虽然在今天看来不算什么,但是在上古时代,这种丰功伟绩已经是神才做得到的了。
最后。又看了一下某度上的东西,说大禹设立九州什么的。“九州八极”是在周代才出现的理论,比大禹晚了1000多年呢。某度实在是越来越不靠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