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道士为什么被称为“牛鼻子”

百科2个月前更新 柠檬不酸
54 0 0

这件事,应该是很多人都误解了。

最大的误解,是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,骑青牛。实际上,这个解读法纯粹是后世牵强附会的。

在古代,在老子时期乃至更久一段时间内,“牛”是指一切大型牲畜。正如《说文》里记载:牛,大牲也。

因此,老子是不是真的骑着牛,那都是个问题。很可能老子骑着匹马,因为在那个时期,马也可以称为“牛”。而在当时,针对我们今天说的牛,公牛称为“牡”;母牛称为“牝”;专门用于祭祀的小牛称为“特”,就算把牛切开了,还称为“半”,称呼是特别细致的。单说“牛”,很难讲就一定是指今天的牛。

古代道士为什么被称为“牛鼻子”

古代道士铜像

 

也因此,老子当年是不是骑着一头牛过的函谷关,那都未必,又怎么可能就跟道士的绰号有关呢。就好比说,“老子开车过函关”,你知他开的什么呀?非得给定性成“老子开奥迪过函关”,肯定不靠谱。

至于说道士的发髻像牛鼻子,这也不对。道士的发髻形制多种多样,有披头散发的,也有梳成抓髻的,也有梳成辫子的,这怎么可能像牛的鼻子呢?

“牛鼻子”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?来自音译。有几种说法最为靠谱。

第一个,“扭篦”。

古代道士,常用篦子作为发饰和别住头发。古代就这样,簪子也好篦子也罢,一样用。比如白乐天的《琵琶行》就有一句“钿头云篦击节碎”。而道士们,用篦跟普通人不一样。普通人是横着用,道士是竖着用,“扭篦”嘛。一看“扭篦”这种方式的,都是道教信徒。比如电视剧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的李必,道教信徒,他的簪子就是竖过来的。

古代道士为什么被称为“牛鼻子” 

第二个,“牛鄙”。

为什么“牛鄙”?是说道士常用的家什,拂尘。这个物件通常是用牛尾巴制作的,而且必得是牛尾拂尘才上档次,道士的标配。到今天来讲,还有很多人讲究这个,拂尘必须得是牛尾的。

你想,你仔细想,你老打牛的尾巴的主意,牛能不“鄙”吗?搁谁不“鄙”啊?我要是牛,我不仅“鄙”,我还想踹他呢。太招牛恨。

古代道士为什么被称为“牛鼻子” 

第三个,“牛帔(pī)”。

可能有人说,帔这个字应该念pèi——那是现在。过去的话,这个字是多音字,也念pī。帔”字的读音在《唐韵》《集韵》《广韵》《韵会》《玉篇》《类篇》里的“切”都不完全一样,比如你看看《康熙字典》,披义切、攀糜切、敷羈切可不就读出pī来么。此外还有班縻切,bī,现在也失传了,现代汉语改来改去给改丢了。

牛帔,其实就是草帔,也叫葛帔,葛草编的。古代可不是人人穿得起绫罗绸缎,有葛草就不错了。用途很多,性质就是风雨衣,也可以垫屁股底下坐着,牛披上也行,人披上也行。

这个帔,也是道士的标配,不仅是代表性装束,而且不穿都不行,这叫“法服”,也就是行业制服。

比如《三洞法服科戒文》里说:初入道门,平冠、黄帔。

《洞真太上太霄琅书》里说:葛巾、葛单衣、布褐、布裙、葛帔、竹手板、草履。

所以,在古代,一看到穿“帔”的,就知道这是个道士。制服嘛。

而在古代,有很多人装神弄鬼骗人,穿上帔,假装自己是个道士,到处给人驱邪捉妖,四处行骗。这号人多了,老百姓也烦,之后再看到他们,不论真假,也得说,“看那个穿牛帔的又来糊弄人了”。

古代道士为什么被称为“牛鼻子” 

《瑶池仙剧图》里,铁拐李穿的帔就上档次,毛的。普通人就只能穿葛草的了。

至于“子”,这就容易理解了。道门里,各种的这个“子”那个“子”,到今天也一样,练太极拳的还给自己取名“XX子”呢,给脸上贴金。这种称谓是道士的习惯。

这就是道士被称为“牛鼻子”的来历,具体哪个才是正因,现在已经无从可考了。只有一件事可以肯定,这不是一个尊称,而是带有调侃甚至侮辱意味的称呼,你们见了道士可别这么叫,否则让人家揍了就活该了。
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!
立即登录
none
暂无评论...